X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案例 > 

中国改革4.0版能否涉险过关?

发布时间:2013-10-31   来源:重庆信豪律师事务所   点击量:854

 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来,对世界格局影响最大的因素恐怕要数中国在经济上的快速崛起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这种直线式发展总是伴随着外界的质疑乃至一种挥之不去的悲观论调。

在大多数时候,海外观察家一般认为中国内部的各种体制性问题很难使得如此庞大的国家在经济上取得持续的发展,某些难以解决的结构性问题(比如国企改制、国有银行呆坏账、腐败)一定会在某一时间点爆发并阻断整个发展进程。然而,中国经济的不停歇增长不仅让所有既往的悲观预测落空,更引起人们的反思:中国体系内部究竟存在怎样的重要因子,能够保证这一外界长期不看好的经济战车在残酷的世界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改变世界体系的关键性力量。

外界多次低估中国改革的决心

三十多年来,中国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改革,其中还伴随着不计其数的小规模改革。这些制度性变革长期、渐进地将中国曾经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脱胎换骨地塑造成了今天这个模样——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强大的政府干预并存、开放与保护并存且紧密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新格局,中国官方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界喜欢用国家资本主义来描述它。无论如何,这种转变是巨大且充满障碍的,中国领导层能够在保持政治结构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这些变革,是外界很难理解和预计的。事实上,无论是海外还是一些中国内部的声音,都多次低估了中国高层推动改革与开放的力度和决心。

在既有的三次大规模改革中,人们最为看好的是1978年中共十一大三中全会开启的第一轮改革开放之路。当时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较为友好,冷战尚未结束,美国、日本等对华关系在不断改善之中,希望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一个样板。而在当时,中国经济基数较低,指令性经济体制的弊端尽显,改革所产生的正效应很容易就显现出来。海内外对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期待还是很高的。

然而,中国的改革很快进入了深水区。80年代后期的严重通货膨胀、腐败等问题导致了社会动荡,政治不稳,1989年后的西方封锁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一度加强了中国内部对意识形态的控制,进一步市场化的改革看似遥不可及,外界对中国发展前景陷入极度悲观。

然而,没过多久,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不仅惊醒了中国,更震惊了世界。邓小平提出的市场经济改革方案不仅大大超出外界预期,也超过一些80年代改革派在经济领域的激进主张。令外界充满疑虑的是,这样自由化的经济改革方案能否在不触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条件下顺利得以推进,即便改革得到了政治元老邓小平的支持?更让观察家担心的是,在邓去世以后,这种市场化的变革会否陷于停顿甚至失败?事实证明,这种市场化改革不仅大大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和中国人致富的强烈愿望,而且并没有在1997年邓小平去世后遭到终结,反而在国企改制、住房制度改革等敏感领域继续得到推进。外界在1990年代低估了中国改革的决心。

改革在90年代后期啃到了硬骨头,国有银行的呆坏账和工业行业的低效率等成为绕不过去的坎。中国领导层决心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开放来刺激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提高效率。这又是一步不为外界看好的险棋。当时,不仅中国国内产业界一片狼来了的叫声,认为扩大开放会给民族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相当多外国人士也认为中国领导人没有接受加入世贸组织那些承诺条款的勇气和魄力,中国经济改革将遭遇不可克服的瓶颈。

然而,这第三轮由加入世贸所推动的改革不仅持久,而且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是很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中国国内的产业不仅没有受到人们所设想的那般毁灭性打击,反而利用外部开放的机会,扩大了世界市场的份额,中国也崛起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成为东亚产业链的终端装配基地。

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面临新的失衡,中国市场化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是不彻底的。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中国政府随后推出的4万亿元人民币大规模刺激计划根本改变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既定滑行轨迹,国进民退、居民消费不足、房价飞涨、收入差距拉大以及腐败浪费蔓延成为割裂社会、引发民众不满和损害改革共识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因为分配的严重不均而日趋激化。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来自各利益集团阻力大

以习近平、李克强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人即将在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上开启中国改革4.0版。与前几次改革相比,这一轮改革不仅难度和阻力更大,而且外界也更加不看好前景。前两个版本改革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蛋糕做大,而这次改革主要任务是如何切蛋糕和重新分配利益。在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的时代里,来自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可想而知。

然而,如果人们回顾过去,就会发现中国的改革突破往往发生在人们最悲观、也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时机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里,只有在问题暴露得最充分、矛盾最尖锐以及现状最不可维系的条件下,才是改革的最佳时机。今年刚刚启动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就是一个先兆,在一年前尚无太多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而且包含诸多大胆改革和开放举措,令外界震惊。

尽管目前质疑之声仍然不断,但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放松金融管制和开放服务业等经济自由化措施,极有可能在三中全会以后在上海自贸区全面得以落实。可以讲,上海自贸区揭开了中国改革4.0版的序幕,而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措施很可能再次让世界感到意外。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里,只有在问题暴露得最充分、矛盾最尖锐以及现状最不可维系的条件下,才是改革的最佳时机。今年刚刚启动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就是一个先兆,在一年前尚无太多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宣布,而且包含诸多大胆改革和开放举措,令外界震惊。